车上用品

供应链大会 | 盖世王显斌:智能汽车线控底盘市场分析与展望

2023年12月01日 | 查看: 69298

11月10日-12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暨第二届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大会”在武汉经开区举办。本届供应链大会以“踔厉奋发,攻坚克难——打造安全、韧性、绿色汽车供应链”为主题,设置了“1场战略峰会、1场大会论坛、9场主题论坛”共11场会议,围绕供应链安全与布局、新型汽车供应链打造、传统供应链升级、全球化发展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寻找构建世界一流汽车供应链的对策、方法和路径。其中,在11月12日上午举办的“主题论坛六:智能底盘——智能电动开创汽车底盘新时代”上,盖世汽车高级总监王显斌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尊敬的杨秘书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很荣幸受到协会邀请向大家汇报我们对于智能汽车线控底盘的市场和展望。我的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过去几年线控底盘发展的特点,主要是背景。第二个是目前具体细分核心部件市场,包括供应链目前的情况,以及未来的展望。最后我们看一下国产化目前的进展。

首先大家看这张图,我们整理了一下整个智能底盘在电动汽车里面的产业链情况,整个智能底盘的产业链目前可能聚焦在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空气悬架、底盘域控制器、线控电门、线控换挡等几个维度。目前包括EHB、国产化的传感器等进展都比较快,而且国产化基本打破了三年前博世在线控制动这个领域一家独大的情况。线控转向主要是面向L3以上的应用,目前大家主要还是在商业化的前期和技术储备,在一些无人、重卡和特定领域已经开始实现量产和配套。悬架这两年在一些中高端的车上大家非常关注,比如空气弹簧、ECU等核心部件获得突破,集成产品已经下探到25万左右的车型。底盘域控制器是智能电动汽车里面的一个小脑,现在主流的车企已经开始有些产品,整个产业链目前国产化势头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快的,特别是初创公司和很多头部公司做了很多工作,在攻破在这个方面的短板。

传统底盘可能是比较传统的传动、行驶、转向、制动、悬架,而线控底盘的核心还是在于一方面有一个大脑的中枢位置,本身整个线控底盘是自动驾驶里面非常核心的一个执行板块,所以我们看到随着整个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这几个月的渗透率非常高,每个月都在40%以上,也会随着协同发展,跟整车其他传感器的融合,包括在车辆行使过程中的姿态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核心还是解决了安全性问题,对于执行环节里面的制动单元、转向单元、悬架,因为是从整个纵向行使、横向行使、垂直角度做安全性的执行,这对于高阶自动驾驶,低速里面的泊车行使,都是非常强的技术承载。从底盘要求来讲,未来整个智能底盘最核心的一点在整个智能电动汽车里面必须要做到安全,基于安全基础上才能考量智能化,比如悬架和ADAS融合功能,更好的响应时间,当然也有上下体的结耦,系统开发,软件开发,甚至有可能和动力域结合。从国家层面,技术创新产业联盟也提出未来的目标,即达到线控化一体化融合,包括产业链自主可控,这两年我们在核心产业链上取得了非常快的进展。

从线控制动目前的进展来讲,从我们的乘用车智能驾驶配置数据来看,大概今年渗透率有可能接近35%,这是非常快的市场,它的产品单价大概在1500到2000元左右,按照硬件测算,2023年基本上会在300亿元到400亿元区间的规模,整个线控制动目前国产化技术还是非常快的量产,线控转向目前还没有完完全全进入主流市场,还处于产业导入期,从全球角度来讲,英菲尼迪、特斯拉已经在一些产品上有一些应用,但是量还不是特别大,从整个线控转向领域来讲,我们判断在L2++甚至包括L3以上市场的渗透之后,这个产品会成为一个标配产品,2030年还有80到100亿的市场空间,现在在这个领域里面一些国际企业开发能力比较强。空气悬架在整个垂直高度调节方面有比较快的好的体验,目前的渗透率基本上在中高端,按照配置数据来讲大概3%左右,整个单价从过去的大几万到现在基本上国产化也能够做到1.2-1.5万元,未来可能会往几千块钱发展,这个市场规模大概在400亿元左右。

底盘域控制器是整个底盘里面目前相对来讲比较核心的产品,有一部分车企和Tier 1有一定的储备和量产,线控电门和线控换挡也是在原来硬件基础上做了一些储备,目前处于非常快的标配领域拓展。

从整个制动领域来讲,制动主要是分为两个,一个是驻车制动,一个是行车制动。驻车制动经历了传统的手刹到现在的电子系统,现在有一个电子手刹功能,未来也会往集成线控去做,这个产品核心点主要是智能泊车有特定的要求,驻车的时候也是非常关键的安全部件。行车领域,不管是新进入者还是现在的企业重点关注的,从原来的机械制动到现在的EHB two-box迭代,后续的发展就是往EMB更纯粹的制动技术发展,核心在于能够提高响应速度,在开车速度很快的时候会有更好的制动能力,百公里刹车距离都会不断被缩短,但也会有一些核心技术需要去攻破。

从现在的制动来看,整个系统构造里面还是会有一部分液压部件,现在往机械制动EMB one—box目前做到更简化,性能、响应速度和维护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整个底盘中的布局和开发能够满足未来发展的趋势,一部分企业提出混合线控制动,前湿后干的技术匹配,这主要是在考量前端刹车要求可能比较重要,后端刹车目前不是需求那么大的情况下提出这样的过渡解决方案。

从目前整个线控制动发展份额来看,按照整个乘用车智能驾驶配置数据库来看,过去三年这几个领域里面90%以上都是博世的产品,到今天我们看到国内企业,比如比亚迪,大家在这个市场份额快速崛起,国产化进展相对比较快,包括今天来到现场的很多公司,大家也在这个领域里面,不管是围绕two-box还是one—box的开发都有相应的产品开发,这个进展非常快,未来我们判断EMB是发展方向,它本身取消了传统液压制动,而且每一套机构会有一些冗余备分,特别是硬件安全,刹车距离、能量回收都有很大提升效率,有很多初创公司推出混合式线控制动产品,我们判断EMB产品会在2024年、2025年有相应的产品出来,会不断满足更高阶自动驾驶功能。

从转向系统来看,过去从比较传统的机械转向系统到现在的电控液压包括后续的SBW领域,SBW的核心就是方向盘和整个转向系统之间的连接单元,完全通过算法,包括路感感知技术,这对我们整个架构和产品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机遇会比较大,而且能够满足智驾对于线控特别是横向的在高速上的打灯变道,在特定场景里面的一些AEB功能避开,这都是相应的要求,在满足高阶自动驾驶过程中有很强的适应性。

从当前的发展来讲,线控转向产品现在还处于商业化初期,特斯拉目前在Cybertruck会用到这个技术,在系统的设计冗余,分区区隔方面,会有一些相应的储备,我们也看到丰田和英菲尼迪会用到,在整个产品上会有应用,他们其实用到了电信号和高速总线取代机械结构,而且整个方向盘的转动角度,可以更好满足女性用户控车力度,有比较好的操控性和安全性,打弯的角度都会有比较好的体验。

目前国内整个线控转向技术里面真正应用的产品目前极少,国内有一些技术品牌,主要还是在一些低速场景或者是一些无人车里面目前会有一些产品应用。从长期发展来讲,线控转向技术短期来讲会用EPS和硬件冗余做替代,替代原来电控助力场景。如果L3以上级别,基本上就要考虑到整个大的系统冗余,比如电机选型,双ECU选型,如果一个系统出现安全事故,做一个大冗余。底盘功能安全基本上是ASIL-D的等级,对于整个电子电气架构的要求可能要满足OTA的一些发展。如果线控转向要突破,因为没有机械柱,路感感知技术和线控控制策略要交都相对较高,特别是冗余设计要求是比较高的。

现在我们从供应链角度来讲,国外和国内的厂商,基本上会有一些产品储备,也有一些企业在今年会有样品出来,到2025年会有小批量,今年大家会看到不管是国内还是一些头部企业都在储备L3的产品,如果L3法规能够落地,线控转向这个技术产品会快速崛起,2025年上量势头还是有支撑的。

悬架是过去几年大家关注的重点,悬架从分类来讲主要是被动到半主动和全主动,空气悬架里面大家关注多的比较是半主动和全主动,主要考虑钢度和阻尼以及车身的强度,从线控悬架角度里面我们比较关注空气弹簧、减振器(现在主要是CDC的,可能会有一些磁流变减速器)、防轻杆。从整个线控悬架目前的应用空间,特别是国内市场,基本上现在卷到30万以下,有很多车型做标配,比如这里面有岚图、红旗、理想、蔚来,包括最近上市的车型,大家在整个性能和NVP,包括舒适型和功能融合应用方面取得不错的进展。

从技术发展来讲,基本上整个悬架还是从后续被动悬架到主动,比如说可变阻尼减振器,空气弹簧,拉杆不断实现技术升级,特别是阻尼调节,车高,车身钢度,这对于空气悬架的发展相对来讲是一个演进的思路。现在主流车企不单纯只是做悬架在垂直高度中的调节,跟整个感知融合技术结合的功能,比如前面双摄像头的识别,能够识别到凸凹,悬架要这个产品和车的姿态做一些调节,这对于乘客和司机运行过程中会有很好的体验,不管是严重性还是舒适性。

从供应链角度来讲,空气弹簧、阻尼减振器、空压机,这块硬件占到整个空气悬架里面的占比非常多,进口的配件目前比国产化的高,国内在空气弹簧、压缩机和预控、软件算法甚至包括传感器领域慢慢已经有一些本土企业能够突破。由于国产化的进展,目前我们的价格有30%左右的降本空间,右边是大概目前重点的企业,当然不仅限于这些企业,随着我们对核心零部件的突破,对于整个空气悬架的降本会有比较大的突破。

从整个市场份额来讲,如果我们把这个数据拉长一点,在国内过去空气悬架只有百万级别的豪车才会有,今天在整个市场份额里面,国内很多企业都已经取得了非常强的快速突破,也是在供应链上的很快突破,随着现在自主品牌的快速崛起,也给到很多国产Tier 1和初创公司大量配套机会,这也跟国产化车型快速崛起有关系。

整个底盘域控制器目前的进展,我们刚才讲到的底盘域控制器是自动驾驶未来的小脑,目前在市面上主机厂还是倾向于执行端的算法,主机厂现在有几种模式,比如跟Tier 1深度合作,也有自研,或者找一些代工,包括一些外包的。从长期发展来讲,因为是集成化非常高,而且对整个底盘系统控制要求比较强,未来主机厂掌控这个领域的核心ECU或者自研趋势应该是比较明显的。在这个领域目前国内的进展,蔚来已经推出ICC底盘域的产品,国内的Tier 1大家陆陆续续在一些域控制器方案在今明两年量产上市,在整个未来的线控底盘快速发展提供非常好的小脑作用,也是在整个制动悬架、转向方面非常有价值含量的产品。

基于以上的判断,从未来发展来讲,整个线控底盘核心系统2030年会在1000亿规模左右,增长比较快的是空气悬架和线控制动,目前国产化率和渗透率还是会往高处发展,未来几年整个线控底盘核心系统市场会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这是一个复合增长,也是非常非常快的,今年大概会有400多亿的水平。

最后讲一下国产化。国家层面包括很多协会和技术工程协会也提出智能底盘未来的发展,到2025年之前要解决X轴和Y轴的集成,再往后可能是三个方向的一体化,甚至包括C2C的底盘融合,还有非常成熟的产业链,这是我们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目标。当然会随着整个电子电气架构,特别是中央域控集成快速发展,国产化的进展相对来讲也是非常快的。

目前国产化策略主要是几种,一种是在传统底盘界通过一些硬件切进来,第二种是收购,主要是通过并购获得一些底盘技术,第三个是主机厂,现在的比亚迪、奇瑞、上汽、长城、东风,大家都会有相应的孵化和子公司去做自主开发,还有一些初创公司,目前进展也是非常快的,特别是他们的技术开发适配灵活性、成本,还有服务都是很多初创公司取得订单非常显著的特征。过去一年尽管资本市场比较冷,但是大量的线控底盘玩家,不管是制动还是悬架,包括一部分转向,都获得海量资本上的认可,这也是整个线控底盘赛道,因为这是要求非常高的安全件,而且国产化替代潜力非常强,整个产业链成熟度越来越快,这块是资本在另外一个维度里面驱动初创公司入局的赛道。

在整个线控底盘发展趋势来看,滑板底盘是未来整个上下级分离之后的终极形态,包括现在的热管理,还有800V电池和高压部件,做深度融合,包括底盘域、动力域、车身域三者融合,这方面带来的发展和迭代,对于我们的研发周期、产品的功能迭代和独立开发,都是我们未来会看到的一个大趋势,从长期来看,突破技术的道路还是曲折的,但是方向还是比较明确的。

以上是我汇报的内容,不足之处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推荐阅读:

蔚来又迎来新合作伙伴!与吉利控股达成换电业务合作

越南电动汽车制造商VinFast获批在纳斯达克上市

亚太区汽车仿真大会SimACE开启报名

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宝马全新MPV假想图曝光

基于MQB Evo平台打造 全新奥迪Q3渲染图曝光

特斯拉涨价,刺激汽车股拉升?

华为发动“汽车生态战”

储能“厮杀战”:扩产一家比一家猛 价格一个比一个低

国轩高科与InoBat签署协议,在斯洛伐克合建电池厂

英国希望吸引中国汽车制造商的投资

专题推荐:

关键词: